6億元理財產品到期無法兌付
業(yè)內人士稱有限合伙項目兌付危機來臨
近期,一對夫婦稱在寧波銀行一位理財經理的介紹下購買了一款私募理財產品到期卻不能兌付。據媒體報道,該起事件涉事資金大概有6億元,多家城商行的員工涉及其中。
記者了解得知,出事的并非銀行正規(guī)售賣的理財產品,而是一種有限合伙基金,由于相關產品銷售傭金高,部分機構為了吸引投資者,將其“偽裝”成正規(guī)的銀行理財產品并私下聯系銀行員工售賣。
業(yè)內人士表示,相關產品的說明書其實存在多項漏洞,投資者可從說明書上辨別,慎防上當。
繼去年華夏銀行嘉定支行“代銷門”事件后,近日又爆出一對夫婦因投資一款私募理財產品到期不能兌付事件。
根據相關報道顯示,老兩口于去年9月底在寧波銀行閔行支行經一位周姓客戶經理的介紹下,購買了“上海市閔行區(qū)動遷安置房項目二期D款”這款產品,共計投入本金100萬元。
報道稱,今年9月臨近一年期產品到期,事主就兌付事宜聯系該銀行客戶經理時,對方卻要求延遲兌付,并拒絕透露原因及項目進展情況,幾經交涉未果。而老兩口之前一直聯系的產品項目方總經理則不見了蹤影。據了解,該起事件涉事資金大概有6億元,并牽扯了包括寧波銀行在內的城商行員工在內。
銀行:
代銷此類產品收入豐厚
事實上,媒體曝光理財產品到期未兌付的情況并不少,而近期發(fā)生的這一起則是客戶通過A銀行客戶經理介紹,去B銀行匯款100萬元購買了理財產品,但是到期后卻無法兌付。
早在去年,華夏銀行事件后,銀監(jiān)會已經明文規(guī)定不允許銀行代銷有限合伙類產品,“但由于銷售有限合伙基金的傭金收入豐厚,確實還是存在不少機構私下找到銀行員工,以5%甚至更高的銷售回扣來吸引這些員工利用自己所在銀行手上的客戶資源來銷售相關產品。”廣州某股份制銀行個人業(yè)務負責人張先生表示。
“有限合伙基金給第三方機構的收益是18%,收益是綜合收益,一般會將11%~14%的收益給投資者。”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業(yè)內人士表示,給銀行員工個人的不會少于5%。
事實上,這類高傭金高收益率的產品是由私募股權基金公司發(fā)行的理財產品,此類產品最大的問題是行業(yè)監(jiān)管流于形式。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業(yè)內人士告訴記者,近兩年出現兌付危機的有限合伙基金將會出現更多。
五招看清私募基金偽裝
方法一:看發(fā)行機構
“信托產品的發(fā)行機構是信托公司,銀行理財的發(fā)行機構是銀行,如果發(fā)行機構是基金管理公司或者股權管理公司,多半是用有限合伙形式募集資金。”張劍偉告訴記者。
方法二:核實投資方向
相關產品都會寫清楚投資方向??赏ㄟ^網絡查詢投資公司的情況,還可打電話到該公司核實。此外,說明書上會附上該項目的法律顧問及會計師事務所,“可打去詢問他們是不是為該項目提供服務。”張劍偉表示。
方法三:向“托管、監(jiān)管”銀行求證
有限合伙產品可能會將產品的存管銀行寫成托管銀行甚至監(jiān)管銀行,來博取投資者的信任。
“托管和存管是兩個概念。托管是基金要給錢銀行,存管是銀行要向基金付利息。”張劍偉表示。“所有的有限合伙都是存管,只有金融機構券商保險等迫于監(jiān)管壓力才會開托管賬戶。” 張劍偉表示,如果是寫監(jiān)管銀行,就是混淆視聽。
方法四:勿追逐過高收益率
記者在一款有限合伙基金的產品說明書上看到,該產品投資的是房地產項目,給第三方機構的銷售綜合收益是18%,“這款產品房地產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簽署的協(xié)議可能是25%左右。這么高的收益率,投資者一定要小心。”上述業(yè)內人士表示。
方法五:看擔保公司實力
記者看到,該款說明書上連帶擔保一共有3家公司。該有限合伙基金說明書上的基金規(guī)模是2.5億元,“擔保公司注冊資本3個億,萬一出現兌付危機,擔保公司有沒實力兌付?羅列的這些擔保公司大多都沒有什么實力,所以才列好幾個。”張劍偉表示。